乳糖(=牛奶糖)存在于牛奶及其制品中,也包含在用牛奶制成的食品和菜肴中。 通常,二糖乳糖在小肠中由乳糖酶(一种由肠绒毛产生的酶)分解,并被吸收到血液中。 如果乳糖酶不足或完全缺乏,乳糖就会未经消化进入肠道深处,并被细菌分解为气体(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氢气)和短链脂肪酸。 这些发酵产物会导致大量水分进入大肠,从而引起腹胀、软便、油腻的粪便或腹泻、腹痛(有时为绞痛), 还可能出现腹胀感、恶心、嗳气,罕见情况下甚至便秘或呕吐。此外,未消化的乳糖会结合色氨酸并阻止其吸收。 由于色氨酸是神经递质血清素和睡眠激素褪黑素的原料,因此乳糖不耐症可能会加剧抑郁、疼痛和睡眠障碍。
乳糖不耐症的营养建议
能够消化多少乳糖因人而异,这取决于小肠绒毛中乳糖酶的生成量。 如果酶完全缺乏,即使是极少量(毫克级)的乳糖也无法耐受,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。许多人每天摄入 5-8 克乳糖仍能耐受。 每个人的耐受量应单独测试,最佳方法是先完全避免含乳糖食品,然后逐步增加乳糖摄入量。 乳糖的耐受程度主要取决于乳糖含量(见表格)和摄入量。此外,乳制品是单独食用还是与其他食物(如富含脂肪、纤维的食物)一起食用也很重要, 这些成分会延长食物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,从而给予乳糖酶更多时间来分解乳糖。